天問一號探測器是什么
天問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
“天問”是中國行星探索任務的名稱,它源于屈原的長詩《天問》。它表達了中華民族追求真理的堅韌和執著,體現了探索自然和空間的文化傳承,暗示著追求科學真理的旅程是漫長的,追求科技創新是永無止境的。
2020年4月24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首個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后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7月14日,從中國航天技術研究所獲悉,“天問一號”號已抵達文昌航天發射場。7月22日,中國火星探測項目正式發布“天問一號1:1登陸臺和火星車”的首個火星探測任務。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鸺w行約2167秒后,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探測器發射成功,7個月左右將飛向火星,經過2-3個月的盤旋飛行后降落在火星表面進行探測任務。該任務將對火星的表面地形、土壤性質、物質組成、水冰、大氣、電離層和磁場進行科學探索,實現中國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飛躍。
截至2020年9月20日23: 00,“天問一號”已在軌道飛行60天,距離約1900萬公里,飛行距離約1.6億公里。探測器系統狀況良好,地面監控通信中心和臺站跟蹤正常。
天問一號探測器完成深空機動: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0月9日23時,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飛行控制小組的控制下,天問一號探測器主發動機點火480多秒,成功完成深空機動。
在航空航天術語中,減少飛行偏差并使探測器沿正確軌道飛行的變軌控制稱為修正。天問一號飛向火星數千萬公里時,其飛行軌跡必然會偏離,軌道需要多次調整。它以前做過兩次軌道修正。
通過改變當前軌道并使探測器進入另一個軌道來改變軌道的控制稱為機動。這一軌道機動是在距離地球約2940萬公里的深空進行的。
國家航天局:天問1號的軌道調整是迄今為止火星探測任務中最困難的一次。據報道,天問一號發射后沒有直接飛向火星,而是綜合考慮了從發射到火星捕獲的各種約束條件,使推進劑消耗盡可能小,在轉移過程中采取了深空機動策略。
天問一號探測器作用是什么
“天問一號”的主要任務是利用軌道飛行器對整個,的火星進行全面而廣泛的探測,并將探測車送至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位置表面進行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詳細探測。具體來說,天問一號的科學目標包括:(1)繪制火星形態和地質結構圖;(2)調查火星表面的土壤特性和水冰分布;(3)分析火星表面的物質成分;(4)測量電離層和火星表面的氣候和環境特征;(5)探索火星的物理場(電磁場、重力場)和內部結構。
“天問一號”可以幫助中國獲得火星的三維圖像、礦物分布和水資源分布。為我國未來火星探測指明了方向,為火星遷移和火星資源開發提供了參考。“天問一號”任務對研究火星大氣和地質、天體地質和演化等科學問題,以及地球的環境變化都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天問一號”任務將使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積累更多的經驗,促進中國在行星探測、空間科學和空間技術方面的發展,使中國成為全球深空探測的領導者。
中國將在一次“天問一號”任務中嘗試繞地、著陸和釋放巡邏人員,并配合環航設備進行觀測。沒有一個國家以這種方式執行過第一次行星探索任務。如果成功,這將標志著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從科學上講,“天問一號”是研究火星形態、地質、礦物學、空間環境、土壤和水冰分布最全面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