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江西德興2月12日電 題:紅土地上小康路江西德興大山深處刨“金”記
作者 王成前 胡坤明 邵德初
初春的贛東北寒氣襲人,勝似隆冬,但在江西省德興市龍頭山鄉桂湖村的羊肚菌種植基地里,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場景,村民們正忙著為羊肚菌噴施催菇水。
“羊肚菌對溫度、濕度和光照的要求都苛刻,種植難度挺大的,好在我們有胡書記指導,他是食用菌種植領域的專家,大家都對村里發展這個產業十分有信心?!闭诨貏展さ睦贤跽f。
老王口中的胡書記是德興市農業農村局干部胡才科,今年58歲,他原是桂湖村駐村第一書記,在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后,他主動要求繼續留在村里指導產業發展。
“羊肚菌一畝的利潤可以達到3萬元,去年11月,胡才科指導村民們種了100畝,如果今年豐產豐收,桂湖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將達到300萬元?!饼堫^山鄉鄉長林魏滿懷憧憬地說。
桂湖村總面積25平方公里,總人口604戶2600人,有建檔立卡脫貧戶76戶248人,距離德興市區50余公里,地處懷玉山脈腳下。
2017年7月,胡才科被組織選派到桂湖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上任時,許多村民并不看好他?!吧厦媾梢粋€過幾年就要退休的干部來擔任第一書記,村里能有什么盼頭?”
事實上,村民的顧慮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偏遠的桂湖村,當時沒有任何像樣的產業,集體經濟非常薄弱,成天打麻將賭博、游手好閑的村民不在少數,是一個鳥不拉屎的“窮山窩”。
胡才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發展產業是脫貧之基和致富之源。他找專家、找項目,與村“兩委”班子充分調研和反復討論,最終決定結合當地的土壤、溫度、濕度、光照、植被等客觀條件,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名貴食用菌種植,走一條高效益的“造血”之路。
村民以前都沒有種植過竹蓀、羊肚菌,很多人甚至見都沒見過,種這玩意能掙錢嗎?為了打消貧困戶的顧慮,胡才科組織駐村工作組、村干部到貧困戶家中一戶一戶地做動員工作,宣傳竹蓀、羊肚菌種植產業的前景及效益。經過他們耐心引導后,貧困戶們也逐漸有了信心。
2019年,胡才科帶領部分貧困戶先行試驗種植了6畝竹蓀,共產出竹蓀干品350公斤左右,給合作社帶來了近10萬元的收益,這讓村里的貧困戶深受鼓舞、信心倍增。2020年,該產業基地擴大規模,新增種植了50余畝竹蓀,2021年又新增種植了100畝羊肚菌。截至目前,桂湖村食用菌產業已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20萬元以上,實現勞務收入35萬元以上。
產業發展起來了,胡才科的工作量也倍增,特別是2020年年初遇上疫情,產品銷售受阻。他心急如焚,但是一刻也沒閑著,利用網絡電商推銷起村里的食用菌。
2020年7月,龍頭山鄉遭遇了連續多日的大暴雨,村里的食用菌產業基地遭受洪水侵襲。胡才科帶領駐村工作隊隊員與村干部一起,冒雨轉移安置受災的村民,并通過微信、電話實時了解基地和村民家中的受災情況。洪水退后,胡才科帶領大家迅速投入到災后重建工作中。風雨之后見彩虹,在胡才科等人的逆行救災、并肩抗洪、帶頭復產的精神鼓舞下,村民們團結一致渡難關,互幫互助復家園,食用菌基地也高效恢復生產。
“胡書記不圖名不圖利,一門心思扎根在山旮旯,把桂湖村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成自己的事,大家都很喜歡他?!贝迕窭狭握f,胡才科為人謙遜友善,傳授大家技術也是不厭其煩、毫無保留。
為了增強脫貧戶自身的“造血”能力,胡才科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脈,多次聘請省市專家在鄉政府或村委會舉辦技術、技能培訓班。胡才科在帶領桂湖村民走上致富路的同時,也幫助周邊村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如在暖水村發展竹蓀種植8畝、東塢村發展香菇種植2萬袋、陳坊村發展黑木耳15萬斤。
胡才科因為突出的工作成績和樸實的為民情懷,連續三年被評為德興市優秀駐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駐村任務雖然結束了,但是臨近退休的他又攬了新活。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鉚足“?!眲?,繼續奔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