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4月“沿著高速看中國”這項活動火熱開展以來,中央媒體、地方媒體的記者紛紛將視線投向我國廣袤大地上一條條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
“中國人為什么要修一條世界最長穿越沙漠的高速?”“RAP也能唱出顏色——七彩之路”“太舊不舊歷久彌新”……每一條高速公路似乎都有了自己鮮明的個性,它們不再是規劃圖上一條長長短短的線段,或是指示牌上那個“G”或者“S”,它們因為帶來故事而被關注,或者它們就是故事本身,它們成了車輪駛過的遠方,成了工業原料、農副產品和物流貨運的朋友,成了城市、鄉村和景區的牽線人,成了托舉和承載的力量的化身。
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早日進入交通強省行列,近日,省政府印發了《山西省省道網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規劃》提出了省道網未來的發展目標、布局方案、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方向和建設安排等。在宏偉藍圖里,未來的“路”變得觸手可及。
心中有光 腳下有路
再看山西,不僅僅是高速公路,我省公路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高速公路和普通國省道均得到快速發展,路網規模、技術等級和通達深度大幅提升,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和服務性作用。
城市里“80后”步行幾公里趕到火車站的記憶被歷史封存,農村老太太出門一腳泥的過去被家門外平整的公路所代替……全省路網規模大幅增長,覆蓋面不斷擴大。截至2020年底,全省高速公路與普通國省道總里程達到18297公里,全省96%的縣(市、區)通高速公路,國省道縣(市)覆蓋率達100%、鄉鎮覆蓋率達到74%。
路長了,路的質量也提升了。全省道路技術等級明顯提高,路網結構不斷優化。高速公路占國省道總里程的31.4%,二級及以上高等級公路占國省道總里程的比重達到91.3%,而國省道承擔了70%以上的公路交通量。“十三五”期間,全省公路旅客年周轉量最高達到159.64億人公里,公路貨物周轉量達到2784.96億噸公里。
公路是出行保障,更是民生保障之保障。在去年年初疫情肆虐的嚴峻時期,交通系統堅決落實保通保暢職責,做到公路交通網絡不斷、應急運輸綠色通道不斷、必要的群眾生產生活物資運輸通道不斷、應急車輛免費優先通行,累計發放通行證1.01萬張。這1.01萬張通行證每一張背后都是迫切的訴求,每一張都有一個平凡卻不平凡的故事。
待疫情緩解復產復工之時,我省堅持分區分級恢復道路客運和城市客運服務,采取“點對點”運輸方式保障了近7萬名農民工及時返崗,有力地支撐了2020年經濟快速恢復與增長。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對于經濟增長直接拉動作用明顯。我省交通系統牢牢樹立“項目為王”理念,強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據交通運輸部統計顯示,2020年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636.6億元,增長16.8%,保持了繼2018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的強勁態勢,創“十三五”以來年度投資最高紀錄。
對標對表 目標在前
山西轉型發展進入關鍵期。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2020年—2035年的轉型目標,努力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山西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消費結構、城鎮化布局、對外開放格局等將發生重塑性變革,引發交通運輸需求總量、結構、方式等發生質的改變。
對表交通強國建設目標,對標全國先進水平,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和交通“先行官”定位,我省國省道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區域公路交通網絡發展不平衡、網絡效率不高、路網布局不完善、部分技術等級偏低、智慧安全綠色發展水平亟待提升等問題。
新形勢對我省國省道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從戰略發展上講,要求充分發揮國省道在綜合立體交通網中的基礎性作用和區域綜合運輸通道中的骨干作用;適應城鎮空間布局和經濟形態新變化,加強與國家城市群、產業集群布局及山西省“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空間布局相匹配的重要通道布局,有效支撐國土空間開發和重大戰略實施。從對外開放講,要求著力提升服務能源革命、全域旅游和擴大對外開放的能力,推動國省道高質量發展。從民生保障來講,要求提升供給質量,提供更多樣更便捷更優質的出行服務,提供更經濟更高效更精準的貨運和物流服務。從創新驅動來講,要求推動智慧安全綠色發展,運用新技術為公路網賦能增效,打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交通網絡;強化路網韌性,全面提升國省道網絡可靠性和安全度;加強土地等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規劃引領 開啟征程
《規劃》以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構建現代化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為總抓手,以服務國家戰略實施和支撐山西轉型發展為使命,提出了山西省省道網未來的發展目標、布局方案、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方向和建設安排。
從當下開始,《規劃》遠期展望至2050年,為山西的“路”勾勒了未來的模樣。到2035年,我省國省道總規模將由2020年的1.83萬公里增至2.7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規模將由5745公里增至8418公里;普通國省道規模將由12552公里增至19393公里。
到2025年,省內國家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省級高速公路網進一步加密,普通國省道網布局基本形成,為構建發達的快速網、完善的干線網提供基礎保障,有效支撐山西轉型出雛型。
到2025年,高速公路網、“4縱15橫”高速主體骨架基本形成,打通33個省際出口,基本消滅“斷頭路”;普通國省道一級公路網基本形成,“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城際間基本實現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雙貫通。屆時,我省全面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和普通國道,重要鄉鎮通省道,省際間實現多路互聯互通,開發區、能源基地、3A級及以上景區、交通樞紐等國省道全覆蓋。
到2025年,我省將基本形成設區市30分鐘通勤,省會到設區市兩小時通達,設區市到縣兩小時通達,省會到國內主要城市三小時通達的“3223”出行交通圈;基本形成省內一日送達城市,兩日送達農村,省外三日送達的“123”快貨物流圈。
在頂層設計上,我省道路規劃與國家規劃相銜接。年初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我國要打造由6軸、7廊、8通道組成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其中,有一軸、一走廊、一通道經過山西,三條綜合運輸通道在我省形成一個“大字型”的布局,覆蓋了我省全部11個設區市,與我省“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的城鎮化空間布局相吻合。
研讀《規劃》,會發現詳盡的“施工圖”已鋪展開來,從2021年到2035年的每一年,全省道路都在發生令人驚喜的變化;研讀《規劃》,會發現暢通、智慧、平安、綠色等主題詞如此鮮明,成為高質量發展工程的重要標簽;研讀《規劃》,會發現匡算投資、占地面積和建設和通車里程都安排得清清楚楚,彰顯了政府護航的力度,令百姓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