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柔和的燈光、如迷宮般的參觀路線、每件文物的擺放錯落有致……一場博物館展覽背后,到底有哪些有趣的講究和不為人知的努力?
5月18日,在國際博物館日,河南商報記者走中國廚房博物館,探訪了博物館陳展設計者的工作日常,帶大家了解一場博物館展覽的“誕生記“。
鄭州廚房博物館的非洲展品糧倉門窗
想主題是最燒腦的環節,好的展覽應像一本好書
博物館越來越“熱”。古老的文物,當被擺放到展廳的那一刻,就擁有了和公眾對話的自由。每到節假日,文化游也逐漸成為公眾的偏愛的游玩方式之一。
一場有意義的展覽,是如何誕生的?從立意之初到最終呈現在大眾面前,都有哪些過程?
中國廚房博物館館長李電萍,從事博物館陳展設計已有20年,參與設計過的展覽已經數不清,但她表示,最燒腦的環節也是所有展覽的第一步,即“設定主題”。
鄭州廚房博物館正在進行非洲展品布展
“文物是文明的物證,解讀一個文明必須要有所佐證,我們要考慮,怎么講好文物故事,怎么讓這些文物和現代生活產生共鳴,走進90后、00后的心里,最好讓大家一看,就迅速get到展覽的意義。“李電萍解釋,圍繞既定主題,再進行陳展、設計、格調等具體布置,需要團隊協作完成。
以廚房博物館的專業館為例,圍繞廚房器具,從鼎食文明、灶火演變、蒸煮方式、農耕文化等方面布置展廳,將原汁原味的古代世俗生活氣息傳遞至今。
李電萍認為,好的展覽像一本好書,人們都樂意看,謀篇布局還要講究循序漸進、跌宕起伏,不管什么年齡層都能欣賞得來,而且值得大家不斷咀嚼回味。
鄭州廚房博物館的廚房展品
溫度、燈光嚴格控制,就連展覽介紹也需要規定字數
設定好展覽主題后,陳展人的萬里長征才算剛剛開始。接下來,從文物擺放到文字介紹,每一個細枝末節,都讓陳展人有著操不完的心。
跟隨李電萍,河南商報記者隨即走進大信非洲藝術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展示的是非洲木雕藝術,而這些藝術曾經為許多好萊塢科幻大片甚至動畫片中的人物塑造提供了靈感和參考。
比如阿凡達的臟辮、黑豹的花紋、唐老鴨的扁嘴巴和大眼睛、ET的形體和五官……都跟展廳里的非洲面具一次次“撞臉”,有趣又令人驚訝。
不過,這些木雕文物,因其材質的特殊,對展廳溫度、濕度等因素非常敏感。“溫度保持在26攝氏度左右,對文物的影響最小。”李電萍表示,展廳的燈光全部為柔和燈而非直射燈,一方面為了保護文物不受光污染,另一方面也兼顧到公眾的參觀體驗——在最適宜的燈光下近距離參觀文物。
在展示漢代綠釉陶院落這一文物時,由于院落內有母親懷抱小孩做飯的場景,布展人員便在院落窗口處特意加了一盞小燈。為了方便觀眾參觀,布展人員要有縝密的心思。
既然博物館展覽像一本書,那就需要分章節。如何劃分章節、在每個章節擺放切題的文物,是陳展人需要苦苦思量的問題。
“每一章節的介紹,文字要不長不短,要把這個章節意義說明白,同時不能啰嗦,我們不斷肯定自己、否定自己,推翻十幾遍是常有的事兒。”李電萍說,最夸張的時候,會規定好簡介字數,之后反復修改簡介文字直到滿意為止。
廚房
展覽講究系列化,有的展覽需要準備半年之久
李電萍介紹,博物館展覽由三大類型,分別是基本陳列、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都講究整體性、系列化。
基本陳列一般是博物館精心打造的最重要的展覽,體現著博物館的收藏系列和辦館水平,投入資金多,展覽時間長,一般都要十年左右,甚至更長。
專題展覽的展期比基本陳列短,一般1年至5年不等,它是基本陳列的重要補充,體現著館藏特色;以上兩種展覽也稱為博物館的常設展覽。
臨時展覽,這類展覽展期從幾天到半年不等,靈活多樣,展示內容豐富,是博物館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
準備這些展覽,一般耗時多久?
“這不好說,主要取決于展覽需要。“而三個月到半年,這也是臨時展覽普遍的籌備時長。
李電萍介紹,目前,她和團隊正在對第二個非洲木雕藝術館、色彩博物館進行布展,已準備了幾個月,計劃在5月底開幕,公眾可免費參觀。